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政府需要切实回应社会的关切

发布时间:2013-09-25  来源:央视网  字体大小[ ]

李克强总理9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有关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使政府经济社会政策透明、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改变一些地方、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不主动、不及时,以及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的现象。在会议所提出的三点改进措施中,特别指出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注意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融入政府决策和工作之中。

  这次会议和李克强总理讲话所传出的公开、透明、回应和责任等,正是一个现代政府的应有内涵。现代政府是一个公开的政府,也是一个透明的政府,还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关于这一点,人们不会有异议,但对现代政府是一个“回应政府”的看法,则尚未形成共识。

  之所以在公开和透明之外还对政府提出回应之要求,原因在于,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尽管目前大多数政府和政府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设有热线,并有专人负责,但时有地方政府网站被曝为“僵尸”网站,热线电话则空号或无人接听。此外,更多的情况则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网民要求解惑的问题,其回答要么太简单,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装腔作势,甚至还出现“神回复”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政府日常信息工作中出现的纰漏,那么,对于公民的信息公开请求,政府很少能够做出让人满意的回应。例如,近几年有民众和律师曾就计划生育罚款、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土地出让收入的支出、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分配等事项,多次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公示,但有关部门的应对方式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就选择性回应,避重就轻,或者干脆以不清楚或涉机密为由,拒绝公布。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地方,也存在于一些中央部门。

  不对民众的要求、询问积极主动回应,固然可以避免问题的暴露,但也反映了政府在信息公开上的“施与者”心态,把信息公开看作是政府的一种权力,而非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公开透明当然要求政府必须把重大决策、政策和重要信息如实告之民众,但做好了这步并不等于政府就成了一个公开和透明的政府,政府还必须向民众解释和说明政策的形成过程、它在实施中会产生哪些可能的后果、民众需要注意什么等与政策、决策和行政行为有关的信息,及时解答人们相关的疑问。只有这样,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才算比较完整。否则,民众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被动接受者。

  强调回应的重要性不仅基于现实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上述缺憾,还在于在信息社会,信息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民要监督政府和一切公权力,乃至人们要自由表达,是以政府能公开信息,民众能自由获取信息即拥有知情权为前提的。现代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过去计划时期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人们只要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做就行了,因此理论上,民众无需了解与其生活和工作无关的信息。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让渡出大量空间,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这使得公共治理走向多元化。此种情况下,政府不能垄断社会的公共信息,而必须与社会分享,因为这些信息与每个人的切实利益相关。

  所以,现代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民众和各类治理主体的意见和需求,如此才能使政策的制定成为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容纳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公正。与倾听相联系的,则要学会和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因为一项政策和决策的出台、实施,是一个过程,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也是一个过程,期间难免因各种因素而导致事情一波三折,结果与预期不符,甚至大相径庭,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解释说明沟通工作。如同国务院的常务会议所指出的,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对重要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要积极回应、解疑释惑。鉴于当前民众的习惯性质疑已成常态,政府尤其不能怕影响形象采取封闭做法,也不能互相推诿责任,而要秉持诚实之态度,如实向公众说明情况,开诚布公才是政府最好的应对质疑的方式。

  故仅有公开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信息和信息的传达要透明,政府应主动回应社会的关切,答疑解惑。就回应与透明的关系看,一方面,透明本身就包含回应在内,当我们讲一个事物要公开透明时,意味着对公众不明白的地方政府有责任解释清楚,就此而言,透明本身是最好的回应;另一方面,回应亦有助于事物和过程更加透明。

  目前,政府还掌握着社会70%以上的信息资源,在迈向现代政府和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要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拥有公信力,政府就必须积极主动回应民众的关切,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增强对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能力。

中国公共新闻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